母亲的那碗腊八粥
不管东南西北,腊八节喝一碗腊八粥是必须的——可有些亲们觉得腊八粥听起来就很复杂,其实啊,只是食材多点,但做起来一点也不麻烦——你还记得“母亲那碗腊八粥”吗?
母亲那碗腊八粥
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不断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在我小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每到农历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燃起炭炉给家人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米、豆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莲子、杏干、核桃仁等蔬菜和干果混合煮成。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个人喜好而定。
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然而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围着一大锅香喷喷冒着热气的腊八粥,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家乡人如果不怕麻烦,天天吃、顿顿吃腊八粥都不成问题了。前些日子回老家,我便嚷着叫母亲给我熬腊八粥喝,说城里的粥店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我就馋那一口。母亲笑了,说,还是等到腊八再说吧,现在别说在你们城里,就在咱乡下这也早成稀罕物了,谁还愿意去操那份心呢?
我没有坚持再要腊八粥,倒不是怕麻烦母亲,而是我觉得许多留在记忆深处的美食,只有让它尘封在心底,久经岁月的发酵,那味道才会是最美的。
腊八粥与腊八蒜
唐宋之前,进入腊月的节日是腊日。腊日起源于伊耆氏,是岁末祭祀神明和祖先的重要节日。夏季的伏日和冬季的腊日,有岁时伏腊之说。腊日的祭礼又分为蜡祭与腊祭,蜡祭祭祀神祗,《礼记》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神祗主要有八位:“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所用祭品主要是五谷杂粮,一般于郊外举行。腊祭则为敬祖先,祭品为所猎之禽兽,地点一般是在宗庙。晋裴秀有《大腊》诗句“岁事告成,八蜡报勤”,赞腊日之礼。
春秋战国之后,蜡祭与腊祭合二为一,统称腊祭,腊月也由此得名。南北朝时期,腊日被固定到腊月初八,《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鸣,春草生”,可见腊日击鼓祭礼的仪式尚存。
《村童腊鼓图》
然而也正是南北朝开始,佛教逐渐传入中原地区。经历唐宋时期与佛教的融合变迁,腊日逐渐没落,节俗分化成了腊八和小年祭灶节。小年祭灶其实就是腊日祭祀的延续,而腊八慢慢形成了施粥、喝粥、赠粥的节日内容。
这样的“腊八”虽然延续了一千多年,但与圣诞节一样,其实是舶来品,来源于印度佛教。传说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行,于腊月初八(由印度古历换算而来)这天,在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尼泊尔)的一颗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成佛前的修行中,释迦牟尼每天只吃一麻一米,佛众为了纪念他所经历的苦难,于每年的腊八日吃粥以纪念。
丰子恺《施粥》
传入我国之后,最早各地的佛寺在这天作浴佛会,并效法印度释迦牟尼成道前母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瓜果等煮粥供佛、施众,称“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中记载:“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一开始,佛家的腊八粥是咸粥,加入乳糜、菌类等,普通百姓家的腊八是杂料粥,很随性,有什么就加什么。
到明代,宗教节日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万化归一地回归到我们中国人喜欢地祈福、增寿、求子题材。腊八粥的佛、民区别淡化,虽然各地风俗不同,但其原料大致可分成米豆类、果类两种,米豆主要是:粳米、糯米、黄米、江米、白米、小米、红豆、绿豆、豌豆等;果类主要是栗子、白果、莲子、红枣、杏仁、花生、葡萄干、桂圆、核桃等。寓意也好,桂圆象征贵圆、莲子象征连心、核桃寓意和美、红枣花生寓意早生贵子……吉庆吉祥、人寿年丰。其中,加入莲子、银杏、花生、红枣等有滋补功效果类的粥称为细腊八。
我们国家的人喜欢喝粥,黄帝时就开始烹谷为粥,粥古时作“鬻”,鬻是象形文字,写作“”,鬲代表烹饪的器皿,两边的“弓”,作两条引线,代表了烹饪时的气味向上出,粥的象形即以鬲煮米发出香味。代表粥的文字有很多,比如《礼·月令》:“仲秋行粥糜饮食。”康熙字典中对粥的解释就是糜也,糜即“煮米使糜烂也”,所以糜是粥里面更烂糊的一种。《礼·檀弓·饘粥疏》有:“厚曰饘,希曰粥。”饘,也是粥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周谓之饘,宋谓之糊。”另外还有餰、饘、䭈、䊕都是粥的互文。
早在《周书》就有记载,粥可养生治病。苏轼也常以米粥调补,并认为晚餐吃粥更妙。陆游更有诗称“只将食粥致神仙”。
虽然只有腊八将粥作为食俗,但把粥作为节日食物的可不止我们一国。北欧地区圣诞节的必备甜点之一就是一种用牛奶煮的稠粥,吃的时候加上樱桃酱等,像我们元宵节要吃元宵一样。俄罗斯有一种粥饭,是介于粥与饭之间的黏稠度,主料玉米粉、麦片、荞麦等,与牛奶、黄油、奶油一起煮,在当地人的饮食观念里粥里放的黄油越多,就越好吃,比如民谚说“没有黄油粥不香”、“已经煮了粥,就别舍不得黄油”。这种粥是传统俄式仪式或典礼上的食俗,比如婚礼。因为制作过程复杂烦琐,通常要几家人一起来熬制。
这一点倒是和古时的腊八节类似,因为腊八粥原料复杂、熬制时间长,在过去也是村落中的集体活动,熬制腊八粥的大锅,加入米、五谷、杂果等,俗称腊八锅。粥气氤氲在阴寒湿冷的腊月,格外流露袅袅炊烟的人间烟火气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腊八蒜与腊八算有关,民谣:“腊八粥、腊八蒜,放债的送信,欠账的还钱”。过去,债主会在年前派伙计去催债,送上一些腊八蒜,含蓄的表达收账。
腊八蒜的蒜要用紫皮蒜,因为蒜头小容易入味儿,并且因为是新蒜,腌之后还是脆的不容易蔫儿。剥好了蒜皮之后先要晒干去掉表层水分,否则容易腐烂。然后装到容器里封好,等待蒜慢慢变绿。待绿得莹润彻底之后,就可以吃了。我小时候极喜欢吃腊八蒜,酸酸得爽口,但有一次体育课,好朋友突然不搭理我,也不和我说话,我缠着她,她极不情愿地说:你吃蒜了吧。后来我就再不敢放肆地吃了。
关于腊八蒜怎样保持绿色,我还看到过一篇专业的研究报告,结论是在4摄氏度室温、真空避光下腌制的腊八蒜有最好的翠绿外观,并且能存放很久而不变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