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人们会有哪些活动
元宵活动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南方习俗
树元宵在广州和香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和圣诞节的圣诞树的习俗类似。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元宵再添一景。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元宵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舞火龙。是香港元宵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古代有着七祭,其中的两种就是他们。祭祀的具体做法是,先准备好杨树枝把它门插在门上,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除了吃,玩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放孔明灯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南方有着许多独特的活动,看完上面的内容,你是不是增长了自己的见识。
赏花灯来历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又称“灯节”,在这天观灯、赏灯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内容。据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罗澍伟研究员介绍,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朝廷号召百姓于上元夜放灯,以示对佛的尊重。此风俗历代相沿,到唐宋时期,达到极盛。当然这也得益于东汉末年蜡烛的出现,以及蜡烛在魏晋时期的广泛应用。唐代,在上元夜,不仅百姓燃灯庆贺,连皇帝也不时与后妃出宫“微行观灯”,甚至“放宫女数千人看灯”。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达,城市的上元夜几乎成了居民们的狂欢节,传统城市的光文化也随之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元宵灯会不论在规模上还是灯饰的奇幻方面,精美都超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俗化,民俗特色更鲜明。
据了解,除了游玩欣赏供人娱乐以外,元宵的花灯还有祈求生育的功能。据传,元宵花灯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的生育吉祥物。很多地方元宵节都有送花灯以祝生子的习俗。人们除了送灯祈求生子以外,民间还有“走桥摸丁”的习俗。“摸门钉”,又称“摸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