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冬至吃什么食物好
广东人冬至吃的食物
1、冬至吃烧腊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
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为此,各家超市精心设置了红红火火的腊味坊,里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腊肉、腊肠、腊鸭、火腿、咸肉、熏肉等,不仅有散装的,还有袋装的,让市民各取所需。
2、冬至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广东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广州人还有个习俗,就是在冬至当天的中午,要做汤圆,一家人一齐吃了,以示团圆。
中医认为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值得提醒的是,糯米不易消化,对于患有胃肠道功效和消化功能不好的朋友不宜多吃汤圆。
吃下4颗包馅的汤圆或30颗直径1公分小汤圆,热量约280大卡,相当于1碗饭,换算体重60公斤的人,得慢跑半小时或走路1.5小时才能消耗热量。所以,打算或正在减肥的人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
3、冬至吃鸭汤
广东冬至的美食还有鸭汤。冬至是最宜养生,最宜食补的时候,如果说在冬至前适宜吃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对抗阴气,那么,在冬至后则可选择老鸭汤来滋阴润燥,平抑体内的热气。
鸭子的药性偏凉,它的“气”是较为平和的,对于体质偏弱的阴虚者来说,吃鸭汤正可以起到养阴的功效。同时,鸭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食疗功效明显。除了阴虚者外,平时易患咳嗽、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孩子,常觉劳累的中青年人,皮肤干燥的女性朋友都可以选择常喝鸭汤,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能养阴润燥。
4、冬至吃狗肉
冬至将近,狗羊遭殃。习俗中,每到冬至要食用狗肉、羊肉等。狗肉火锅是很美味的,然而人们在冬至这天纷纷食用,并不完全是为饕餮美食。《本草纲目》“狗肉”条记载:狗肉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宜肾,补胃气,壮阳道,暖腰膝,益气力,补五劳七伤……狗肉不但肉嫩味香,营养丰富,而且产热量大,增温御寒能力较强。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5、冬至吃鱼生
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谚云:冬至鱼生,夏至狗肉。”清末《时事画报》载“粤讴”说:“大餐只有两趟,冬至食过鱼生,又到夏至,正有狗肉香。狗肉纵唔得食,捞啖汁亦心头爽。”
书有记载:“粤人多有鱼生之会。取鱼之初出水者,去其皮鬣,洗其血腥,细刽为片。红肌白理,轻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热酒,和以椒盐。入口冰融,号为甘旨。”可见鱼生是如此形美味甘,可口诱人。
由于现在环境污染情况加剧,食用生鱼片要注意感染寄生虫的风险,还有厨师操作过程不卫生的隐患,所以食客一定要去有资质的大型酒家食用鱼生,食用的同时最好配以白酒或者芥辣,有杀菌助消化等作用。
6、冬至吃糍粑
岭南文献中,多有提及冬至糕点的。如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冬至为米糍曰冬丸。”乾隆《广东通志》说:“冬至作冬糍。”陈澧《香山县志》说:“冬至炊笼糕,大者至米数斗,其以糖炊者曰甜糕,否则曰白糕;豆壳灰和粉炊者曰硷糕;黄叶汁和粉炊者曰黄叶仔糕;其炊糯米为饭作饼者曰白糍。”这几则文献共同提到的一种糕点是“糍”,有的地方也称滋粑。
具体做法是:先将糯米煮成饭,再将糯米饭放到碓里面去舂。要知道,糯米饭非常之粘,舂起来非常吃力,而且要舂很久,直舂到很细密很瓷实,看不出一点饭粒样儿来才行。这样,就非壮汉不行,而且还要轮流换班来舂。所以,非冬日闲暇,且有冬至过年两个大节的需要,平常人家,绝不轻易为之。舂好了,再用木模,压出一个个直径二十来厘米大大小小的饼来,就是糍粑了。
糍粑的吃法也很特别。以微火热锅,后置糍粑于其上,越煎越大越松软,再撒白糖,卷而食之,美乎哉!或是先煮水放糖,全溶滚沸之后,放入掰成小块的糍粑,软透即可,味道一样的美。
广东冬至传统饮食习俗
广东有很多家庭在这天做腊味糯米饭、杀鸡宰鸭炖八珍等跟过年差不多。还有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现代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汤圆
先将绿豆、红豆、糖冬瓜、 芋头分别煮或蒸熟,去皮,分别加入白糖、芝麻、熟猪油等调味品制成四种甜馅料,将汤圆皮分别包入四种不同的馅心,做上记号。将四种汤圆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装不同馅料的汤圆各一个。
广州冬至的习俗
旧时,广州人过冬至,有自己的一套。敬神明、拜祖先、饲耗、食汤圆、做腊味糯米饭、劏鸡杀鸭炖八珍。冬至所食汤圆要是咸的,叫“咸汤圆”,以沙葛、猪肉、虾米做馅,配鸡汤,味道“有得弹”。在乡下,还要给耕牛吃一顿糯米糕,以及米汁、酒糟、萝卜、菜水等,以感谢耕牛一年的辛劳与贡献。
广州冬至吃吃汤圆。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广东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广州冬至吃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清朝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号,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一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想起广州冬至吃什么,联想到汤圆也是我国传统的美味食品。南北各地还有不少汤圆的名品,如宁波汤圆馅多皮薄,糯而不粘;长沙姐妹汤圆洁白晶莹,香甜可口;温州县前汤圆用料考究,甜美味香,都是驰名的美味食品。如今在广东不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汤圆。
广州人开化,也传统,言语到习俗,古风尚存。在冬至,人们为何粘糯米丸喂老鼠(饲耗)呢?相传,最初的谷种,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送来的,因此,人们约定每年镰禾时,要留下一些稻谷给老鼠食。但在神话中,耗是虚耗。
古籍记载的虚耗,是恶鬼。其“所至之处,令人损失财物,库藏空竭”。所以,随着钟馗的故事在唐代传播,民间就有了驱除虚耗的照虚耗(用灯照)、打耗(击鼓吓)、饲耗(给食物)的习俗。
“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自细听到大的谚语。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家家“墟撼”。只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饲耗”也极为少见。
广州也有许多与冬至有关的民谚,“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
潮汕冬至习俗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现代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顺德冬至习俗
在顺德,还有“围坐打边炉过冬至”的民俗,表示团团圆圆,暖暖和和过好这个冬,一家人平安,保健康,迎春节。打边炉实际为打甂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肴,属于粤菜系。广式火锅。主要食材是生鱼片、鱿鱼片、生虾片等。主要烹饪工艺是煮。“打边炉”与一般的所谓“火锅”不同。火锅是坐下来吃的,而“打边炉”是站着吃的;火锅用金属器具,中间烧木炭,“打边炉”是用瓦罉,“打边炉”的筷子也是竹制的,而且特别长,约比普通筷子长一倍,便于站立涮食。
梅州冬至习俗
在粤东客家地区梅州,这一天,酿造娘酒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习俗已传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当天一大早,在梅县梅西镇,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烟袅袅,许多村民都在家中忙着酿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回甜生津。”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