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过中秋节

黄历吧

请输入关键词:

中秋节

古人怎样过中秋节

古人过中秋节活动1:唐朝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息息相关: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后,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赏月之余,品尝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民俗符号。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为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从此就有了中秋吃饼食的习俗。当时的大户人家一般都会在中秋节摆设大香案拜月,圆饼、西瓜、苹果、葡萄等供品一应俱全,其中圆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还要特意切成莲花状供奉。

古人过中秋节活动2:宋朝

到了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

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到了晚上,酒楼里丝竹箫管并作,人人争相登而赏月。夜市人马杂沓,即使是住在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欢度中秋。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北宋都城开封的许多酒楼都出售新启封的好酒。水果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中少见。显贵和豪门,在自家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清雅,至晓不绝。普通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

宋朝人在赏月之时还融入了赏灯的风俗。但与元宵节不同,这些灯多放置于水面。各地街市的悬灯,也是为助月色而挂。

南宋中秋节间的活动,则更为丰富:“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

宋时,月饼已被正式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句。民间“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赏月、品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宋朝在苏浙一带另有一个独特的中秋活动也流传至今,这便是钱塘观潮。由于钱塘江口地形类似漏斗,每当月圆时分,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古人过中秋节活动3:元朝

元朝的中秋习俗,几乎没有推陈出新之举。倒是朱元璋与月饼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当时,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中,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那天,各路人马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高兴地下令,在下一个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佳品。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黄历日历万年历
中国老黄历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