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腊八粥的文章
记忆中的腊八粥(散文随笔)
小时候,总盼望着过年。我们农村人把过春节俗称为“过年”。过年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进入农历腊月初八。过了腊月初八,年气渐浓。记得每逢这一天,母亲和婶娘以及左邻右舍的农家一样,早早起床,为全家人做最爱吃的腊八粥。这顿腊八粥要熬美美一大锅,全家人也要吃好几天。
现在年月吃腊八粥不算什么稀罕餐。可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缺吃少穿,生产力比较落后,要吃一顿丰富可口的腊八粥可是娃娃们久盼的稀餐了。记得,妈和婶娘为了一家人吃好这顿腊八粥,秋收后,她们就事先选好优质的玉米棒子,然后脱粒凉晒,再到石碾上进行精加工,碾成颗粒较大、脱了皮的玉米珍子。农家在做腊八粥时也很有讲究,要选最好的豆腐、蒜苗、胡萝卜和菜籽油炒成可口美味的下锅菜,当大粒玉米珍子熬熟烂后,再把下锅菜放入锅中,美味的腊八粥就算熬成了。大人各一老碗,娃娃们各一小碗。时令虽处严寒隆冬,热腾腾的腊八粥吃得全家老少人脸上淌汗,浑身暖和。过了腊月初八,好幻想的孩子们,盼星星、盼月亮,最终盼过年(春节),能“穿新衣、戴新帽,吃好食”,走亲访友挣东西,这是往昔的记忆。我在腊八这天把故事讲给儿子和两个孙女,成了他们不屑一顾的笑谈。
如今,时代变了,生活好了。人们一日三餐天天如同往昔过年一样。再也不为吃穿发愁。每逢腊月初八,各家各户的腊八粥花样翻新,有我们关中地区传统的腊八粥,也有从全国各地传入我们陕西关中的各类大米做法的腊八粥。此腊八粥的做法,用精品大米、优良红枣、枸杞、桂圆、白果、红糖等佐料做成,的确可谓美味佳肴,与我们关中地区传统的腊八粥相得益彰。每逢腊月初八,妻子分次熬好两类腊八粥,我的两个孙女嘉怡、嘉琪用小饭勺左边吃一口、右边吃一口,那贪食的模样,把我和老伴看得入了神。年迈九旬的老妈看到两曾孙女的吃相,喜得眼睛成了一条线,感慨地说:“唉,年代变了,美食多了,看这两个小家伙吃得多香。”是啊,今非昔比,很平常的腊八粥却折射出不平常的时代变迁。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引领下,举国上下正在全面推进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我们坚信,未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和服装款式也将会源源不断地融入寻常百姓家,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将助推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作者简介:薛立兴,男,陕西省扶风县人。生于1955年3月14日,大学文化,公务员(现已退休)。自幼酷爱文学,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作。曾在《人民日报》、《乡镇论坛》杂志等全国及省市、港澳台报刊发表文学新闻等作品上千余篇,获奖上百次。被聘为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杂文散文协会会员、市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曾兼任《陕农报》扶风记者站站长,现任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他的数百篇作品收录《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法制日报》、《中国农机化杂志》、《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宝鸡日报》等多家报刊年度汇集;他着有《古韵扶风》、《崛起》、《周风秦韵》等文集专着多部;他的作品也收入《扶风作家散文选集》、《扶风文艺》期刊系列丛书,在当地享有盛名。
文 | 名家笔下滋味各异的腊八粥
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腊八节开运习俗,祈福、辟邪保平安——
十二月作为一年的岁终之月,之所以称做“腊月”,其原因有三:一、“腊者,接也”,新旧交替,寓意此月后即将开始下一年;二、“腊者同猎”,猎取猎物祭祖祭神;三、“腊者,逐疫迎春”。 所以,腊八节又称做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
而一到腊八节,就意味着离中国传统的春节就越来越近了,浓浓的年味,在空气里蔓延开来。在这个芳香弥漫的腊月时分,品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读作家笔下的“腊八佳作”,别有一番滋味。
沈从文的腊八粥:闻到香味 就得咽三口以上的唾沫
沈从文在《腊八粥》一文中这样描写孩子喝腊八粥的场景:“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锅中的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多了,它会起锅巴……”在这篇文章中,天真烂漫的孩子们,高高兴兴喝腊八粥的样子,跃然纸上。
冰心的腊八粥:蕴含对母亲最深的怀念
冰心的散文《腊八粥》一文,以清丽优美的文字,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娓娓道来:“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这篇文章,质朴而感人。原来,最深的怀念,就是平实地讲述,字字珠玑,贴切恰当。
老舍的腊八粥:粥里有各种豆 像“农业展览会”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这样写道:“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品读此文,老北京人过腊八的热闹场景,便浮现于眼前。
梁实秋的腊八粥:祈求团圆 家家熬粥送亲友
腊八节的内涵,在梁实秋笔下是祈求团圆的心愿。他在《粥》中写道,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 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的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自从丧乱,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材料难求,因陋就简,虚应故事而已。
周绍良的腊八粥:温暖滋补 甜咸粥各具特色
作家周绍良在《记腊八粥》中说,有的地方,只认为吃了腊八粥,也就是说春节将临,农事已完,带有庆丰收的意思。有的地方,用白果、花生、莲子、红枣、板栗诸般果实,和上姜桂调味品,掺在米中煮成,谓其温暖滋补,可以祛寒。而南方某些地方,在腊八这天,除了烧煮甜腊八粥外,还有用青菜、胡萝卜、豆腐、雪里蕻、黄花、木耳切丝炒熟合于白米煮成了的粥中,谓之咸腊八粥。周绍良这里,腊八粥不再只是一味食品,里面还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呢。
王蒙的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 是粥中之王
王蒙在《我爱喝稀粥》中写道: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谚曰:“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紫米黍米(又称黄米,似小米而粒略大、性黏者也) 鸡头米薏仁米高粮米赤豆芸豆绿豆江豆花生豆板栗核桃仁小枣大枣葡萄干瓜果脯杏杜莲子以及其他等等,均溶汇于一锅之中,敖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