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腊八粥的古诗
关于腊八粥的古诗
清代诗人李联琇在《腊日》这一首诗中追溯了腊八节的源流:
饮烝大割孟冬腊,为报得禽自思猎。
一从秦帝改嘉平,日取戌温义相接。
腊鼓鸣,春草生,荆楚乃有腊八名。
力士驱背细腰鼓,村村豚酒歌丰盈。
更喜善会浴千佛,遂以期为饭僧日。
“饮烝”、“大割”和“腊”一样,都是古代冬季所行之礼仪,《礼记·月令》中都有记载。“饮烝”是指农事完毕之后君臣会宴于太学,“大割”是指杀群牲以祭祀先祖。那么何为“腊”呢?“腊”也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追溯“腊”的渊源云:
《礼传》:“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所谓“腊”就是人们在冬天猎取禽兽来祭祀祖先的仪式。“嘉平”、“清祀”、“大蜡”是夏商周时期的称谓,汉代称为“腊”。秦始皇时期曾一度恢复“嘉平”的名称,所以李联琇诗中有“一从秦帝改嘉平”之说。有一种说法,认为“腊”有“相接”之义,因此腊祭又有辞旧迎新的意味了。所以李联琇诗云“义相接”。
关于“腊”的时间,原本并不固定在腊月八日这一天。《礼记》中记载的腊祭原本是在孟冬之月,也就是入冬的第一个月的。到了秦始皇改名嘉平之后,才移到十二月,后世沿袭之。汉代在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戌日进行腊祭。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道:“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因为在古代的干支学说中,“戌”代表温暖之气,所以以戌日腊祭,取寒往温来之义。所以李联琇诗中说“日取戌温”。
以腊月八日作为腊日的,可见的记载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开始:“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作金刚力士以逐疫。”从《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可以看到,在腊月八日这一天,人们要戴上面具,击鼓以驱逐瘟疫。这就是李诗中所描述的:“腊鼓鸣,春草生,荆楚乃有腊八名。力士驱背细腰鼓,村村豚酒歌丰盈。”
“更喜善会浴千佛,遂以期为饭僧日。”这两句诗是说,我们现在的腊八风俗,实际上是受到佛教的很大影响的。相传佛陀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经苦修六年,每天只吃极少的食物,变得十分虚弱,尼连河边的两个牧羊女看到以后就拿着牛乳做成的乳糜给佛陀实用,让他恢复了精力。由此佛陀认识到苦修并不能成佛。他走到尼连河中沐浴洗衣,并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的一棵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之后,正好在腊月八日这一天开悟成佛。因此腊月八日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信众用浴佛和食用腊八粥这些做法来表达对佛陀的纪念。
关于腊八节的历史故事
· 怀念岳飞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 朱元璋故事
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的特殊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 祭祀
古代祭祀的对象有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
到了明清,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