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有什么故事

黄历吧

请输入关键词:

大暑节气

大暑有什么故事

与大暑节气有关的故事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通纬·孝经援神契》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大暑期间,流传于民间的习俗很多,在文人的笔下,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萤火虫映出吏部尚书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记的在孩提时代,盛夏村外的玉米地里,有很多一闪一灭的光亮,犹如一盏盏神秘莫测的明灯,那就是萤火虫发出的光亮。东晋时代,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有一个叫人车胤的,字武子,自幼聪颖好学,勤奋不倦,博学多通。但因家境贫困,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找了一只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自此学识与日俱增。《三字经》说:“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及至年长,风姿美妙,聪明机灵,敏捷有智慧,在乡里之间很有声望。后来步入仕途,官至吏部尚书。他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因向皇帝举报骄矜放荡的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被元显逼令车胤自杀而死,他临死前大怒道:“吾岂惧死哉?吾求一死以露权奸耳!”死后朝廷非常痛惜。

小蟋蟀换来大富贵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斗蟋蟀是中国民间风俗。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汉族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

斗蟋蟀不仅是民间习俗,而且在皇宫里也十分兴盛。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里,有一短篇寓言故事《促织》讲述了明宣德年间,皇宫里热衷斗蟋蟀,而各级官吏向民间摊派蟋蟀而演化出传奇故事。故事主人公成名的小儿不小心把用来进贡的蟋蟀弄跑了,害怕不已,竟跳井自杀,被救上来后躺在床上昏迷不醒,其实他已经变成一只小小的蟋蟀。成名无奈,只得拿着这只小蟋蟀上交官府。没想到这只小蟋蟀凶猛异常,胜过了所有的优等蟋蟀,甚至还咬破了公鸡的鸡冠。于是逐级上报,到了宫里后,这只小蟋蟀与全国贡献来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角斗,场场必胜。并且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还能按照节拍跳舞。于是皇帝非常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大厦,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谚语里的天气预报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很多与天气有关的谚语,与下雨有关的谚语,如“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意思是说,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滴雨似黄金。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是说如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秋天雨水多。反之,则少。

俗话说“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著名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在大暑前后也是炉火最旺。最热的“火炉”,要属新疆的吐鲁番,有“火焰山”之称,清代诗人萧雄在他的《西疆杂述》中写到“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大暑小暑,淹死老鼠”;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大暑大雨,百日见霜”等。“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古人云“物极必反”,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气温将渐渐的凉爽下来。

还有一些大暑期间雨水多少与粮食丰欠的关系,有“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

【节气】大暑里的传奇故事

萤火虫映出吏部尚书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记的在孩提时代,盛夏村外的玉米地里,有很多一闪一灭的光亮,犹如一盏盏神秘莫测的明灯,那就是萤火虫发出的光亮。东晋时代,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有一个叫人车胤的,字武子,自幼聪颖好学,勤奋不倦,博学多通。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自此学识与日俱增。《三字经》说:“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及至年长,风姿美妙,聪明机灵,敏捷有智慧,在乡里之间很有声望。后来步入仕途,官至吏部尚书。他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因向皇帝举报骄矜放荡的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被元显逼令车胤自杀而死,他临死前大怒道:“吾岂惧死哉?吾求一死以露权奸耳!”死后朝廷非常痛惜。

权相的生日礼物不翼而飞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七言绝句是《水浒传》中绰号为“白日鼠”的白胜所吟唱的一首诗,由此而引发了一件惊天大案——智取生辰纲。

纲,指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如茶纲、盐纲、花石纲。北宋权相蔡京假公济私,在朝中大兴花石纲,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大兴土木徭役,修建华丽的艮岳。天下百姓穷不聊生,怨声载道。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县)知府梁中书搜刮民脂民膏,孝敬其岳父蔡京生日礼物,价值十万贯的金银财宝,名曰“生辰纲”。命令麾下的提辖杨志押运十万贯生日礼物,于六月十五日蔡京生辰之时,送到东京汴梁庆寿。阴历的六月十五日正值大暑时节。这一情况被山东好汉晁盖、吴用等获知,决定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东南16里处的黄泥冈截取这批宝物。

押送生辰纲正是中伏天气,烈日炎炎,酷暑难当。《水浒传》载:“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古人有八句诗道:‘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红炉中。五岳翠干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何当一夕金风起,为我扫除天下热。’”杨志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一路上可以说是处处小心,事事留意。开始还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天正热时赶路。这本是顺应地势的防范之策,怎耐天气酷热、担子沉重、山路难行,他又不讲究方式方法,“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杨志与老都管、虞侯及众军士的矛盾日益加深。众人不顾杨志的阻拦,强行在黄泥岗的松树林里歇息。而对面的树林里,晁盖等人扮作一伙枣贩子也在那里休息。若是真的真枪真刀的干,晁盖未必能胜杨志,怎奈吴用有妙计。此时,白胜挑着两桶酒,嘴里唱着那首著名的歌谣出现了。杨志手下的军汉们口渴难耐,垂涎欲滴,欲买酒解渴,但是当即被警惕性极高的杨志阻拦。白胜欲擒故纵,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由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一则表明此酒无药,让杨志放松警惕,二则借舀酒作掩护,前一瓢装做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药。而白胜追这个,夺那个,竟和平常小贩卖酒一样,毫不露破绽。这样一做戏,杨志也不由得有点相信这是好酒了,于是同意买。但白胜又一次欲擒故纵,一个劲儿不卖,这就彻底麻痹了杨志的警惕心理,终于全被蒙汗药麻倒,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

小蟋蟀换来大富贵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斗蟋蟀是中国民间风俗。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汉族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真正的蟋蟀名产地,以山东齐鲁大平原而闻名全国,而山东的宁津县是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同时宁津蟋蟀还有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所以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宁津种的蟋蟀多获冠军。历史上宁津蟋蟀为历代帝王斗蟋蟀的进贡名产地,历史上才有宁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间故事传说。

斗蟋蟀不仅是民间习俗,而且在皇宫里也十分兴盛。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里,有一短篇寓言故事《促织》讲述了明宣德年间,皇宫里热衷斗蟋蟀,而各级官吏向民间摊派蟋蟀而演化出传奇故事。故事主人公成名的小儿不小心把用来进贡的蟋蟀弄跑了,害怕不已,竟跳井自杀,被救上来后躺在床上昏迷不醒,其实他已经变成一只小小的蟋蟀。成名无奈,只得拿着这只小蟋蟀上交官府。没想到这只小蟋蟀凶猛异常,胜过了所有的优等蟋蟀,甚至还咬破了公鸡的鸡冠。于是逐级上报,到了宫里后,这只小蟋蟀与全国贡献来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角斗,场场必胜。并且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还能按照节拍跳舞。于是皇帝非常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大厦,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闻一多美国思乡赋诗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籍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1924年夏天,闻一多正在科罗拉多大学学习美术。科罗拉罗大学地处科罗拉罗州的珂泉,这里是沙漠边缘,英姿挺拔的派克峰白雪如银。秀丽的自然景色令他乡的游子陶醉,但闻一多思乡的愁绪丝毫没有因此而稍减。暑假来临,思乡之情愈加浓烈。于是创作出了现代诗《大暑》。

“今天是大暑节,我要回家了。今天的日历他劝我回家了。他说家乡的大暑节是斑鸠唤雨的时候。大暑到了,湖上飘满紫鸡头。”思乡之情在游子的心灵深处迸发而出,故乡有可亲可醉的乡愁,有如诗如画的大暑节。闻一多的家乡巴河镇,是个风景优美,物产富饶、民风纯朴的鱼米之乡,也是楚文化的腹地。宋代诗人苏轼为之写了《晓至巴河口迎子由》,绘出了这里诗意盎然的风物:“江流镜面静,烟雨轻幂幂,孤舟如凫鹥,点破千顷碧。”在诗人的笔下,故乡的美就像一幅水墨画,刻画得细致入微:“我们园里的丝瓜爬上了树,几多银丝的小葫芦,吊在藤须上巍巍颤,初结实的黄瓜儿小得象橄榄……”故乡的纯朴生活平淡如水,但生趣盎然:“燕儿坐在桁梁上头讲话了;斜头赤脚的村家女,门前叫道卖莲蓬,青蛙闹在画堂西,闹在画堂东……”故乡的田园生活,吟风弄雅:“家乡的黄昏里尽是盐老鼠,月下乘凉听打稻,卧看星斗坐吹箫;鹭鹚偷着踏上海船来睡觉。”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感情表达明白质朴:“我也要回家了,我要回家了!”

谚语里的天气预报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很多与天气有关的谚语,与下雨有关的谚语,如“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意思是说,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滴雨似黄金。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是说如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秋天雨水多。反之,则少。

俗话说“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著名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在大暑前后也是炉火最旺。最热的“火炉”,要属新疆的吐鲁番,有“火焰山”之称,清代诗人萧雄在他的《西疆杂述》中写到“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大暑小暑,淹死老鼠”;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大暑大雨,百日见霜”等。“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古人云“物极必反”,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气温将渐渐的凉爽下来。

还有一些大暑期间雨水多少与粮食丰欠的关系,有“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黄历日历万年历
中国老黄历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