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怎么读 盂兰盆节的起源与含义
盂兰盆节怎么读 盂兰盆节的起源与含义
盂兰盆(yu lan pen)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乌蓝婆拏。盂兰,译作“倒悬”(人被倒挂),盆是指供品的盛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通过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西晋时,《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相符,普受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中国广为流传。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自此往后,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动结合,构成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
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奠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场,放焰口,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盂兰盆节要供养三宝:
其一是供养佛,我们现在不能见佛,只能供养佛像,在佛前像烧香礼拜、供果供花等就是供养佛。
其二是供养法,我们礼拜佛经,读诵佛经,爱护佛经,流通佛经,等等都是对佛法的供养。
其三是供养僧:我们到寺院捐香火钱,供斋给出家人,送衣服送医药给出家人等等,就是供养僧。
供养三宝,根据《大智度论》卷十四说有三种布施方法:
第一是财施,以世间种种珍宝、金银财物等来庄严坛场、护持正法。
第二是法施,意指深入经藏,信解受持,流通法宝,利益群生。在《菩萨善戒经》卷一亦提到说帮人写经或助印经书,亦是一种布施;又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包括了以身作则,勤修戒、定、慧,息灭贪、镇、痴之外,同时还要代众生苦,勤修善根,可谓是自觉觉他,觉行才能圆满。
第三是无畏施,是指为了护持佛法,坚持真理,不惜生命,卫护圣教。
盂兰盆节供养三宝,是一种难舍能舍的修行,亦是感恩三宝的一念恭敬心,更是广种福田的大好因缘。供养三宝每一个佛教徒应有的责任,因为清净庄严的佛宝能启发众生的法身慧命;三藏圣典的法宝,能破邪显正,源远流长;与世无争的僧宝能住持圣法,利乐有情。
三宝是行者的指南,众生在无明中须要佛法来破除愚痴黑暗,点亮心中久已熄灭的慧灯,导向那清净安乐自在的觉岸。因此,我们时常要发心建寺安僧,护持道场,接引初机,指点迷津。供养佛像、经典法物、香花灯烛等等,以此庄严梵刹;提供卧具、衣服、汤药等物来护持僧众,是为了承继法身慧命,度化有情。